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广西大学
国际刊号:1001-7445
国内刊号:45-1071/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5164 人次
 
    本刊论文
点击这里添加博客描述_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长远奋斗目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胡锦涛主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长远奋斗目标。简单地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下应运而生的,针对的是忽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因此,以人为本是与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紧密结合并针对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的,它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即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思想史上的民本思想和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本思想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三国时陆逊提出“国以民为本”,唐太宗在贞观二年进而提出“国以人为本”,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然而,民本思想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它主要是把“民”作为一个政治的和伦理的抽象概念加以强调,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广大人民并不是国家的主人。在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下,人民只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工具,始终处于被压迫与剥削的地位,一切都为统治阶级及其利益服务。可见,民本思想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而在西方,人本思想所理解的人,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抽取了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仅从生物学上对“人”作出判定,因而把人理解为“人的一般”,一个“类”的概念。作为一种发展观,无论是民本思想还是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的,它们以唯心史观作为理论依据,都从抽象的“人”出发,把人理解为自然的、生物的人,忽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没有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本质,脱离了人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使“人”这个概念变得不可理解、无法捉摸,显然与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根本不同。

  (二)从以人为本的内涵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

  鲜明的时代性与进步性是以人为本的显著特点,它的提出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呢?

  第一,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也不是特指某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个人,而是全体人民群众中的人,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生命、人的权利、人的需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等,这是从现实世界即社会存在出发,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与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思想根本不同。

  第二,“本”不是事物的本源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力量的源泉。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长远奋斗目标。

  第三,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处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地位。生存和发展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需求和利益的满足是人民群众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这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就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社会力量。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这不仅是我国当前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一、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的理论依据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利益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是指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利益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在社会中之所以有各种不同个性的人,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规定的,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同时,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总是依赖于社会,社会是个人得以存在的条件和方式,独立于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在社会与个人的有机统一体中,社会是主要的方面,它较之个人更为根本,但是,社会并不否认个人的正当权益,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所组成的,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社会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总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正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才构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个人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整体利益正是人民群众利益根本利益的高度概括,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本身就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才能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共同发展,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之,离开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谈满足个人的具体利益就会是无源之水,而离开满足个人的具体利益来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是无本之木。

  二、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的现实要求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到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因此,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同时,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也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即把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这就要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物的管理;在社会建设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总之,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就要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和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选编[M].学习出版社,2006,3.

  3 李万青。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M].西南交通大学版,2005,5.

  4 郑永廷,杨菲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5 刘俊祥。人本政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

  6 郭秀丽。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四期。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